鈴木先生

鈴木先生
愛的夠深,無所不能 (鈴木鎮一先生名言)

2010-07-31

鈴木教學法的迷思

希臘神話中,繆斯「Muse」為掌管音樂與文藝的女神,而近代以「museum」一詞來代表博物館,意指崇拜繆斯女神的場所。

最近有人好奇的詢問我:「鈴木教學法所採用的母語式教學,是不是要先讓孩子學會日語呢?」,這般的誤解,讓我想起了「繆斯」與「謬思」(迷思)語意上的混淆。

迷思之一:鈴木教學法為日式音樂教學法

有些人喜歡將鈴木教學法冠上容易與「制式化」聯想在一起的所謂「日式教學法」,試著突顯其有別於較具彈性的「美式」或「歐式」教學方式,此種劃分似乎偏離了鈴木鎮一先生推動鈴木教學法的理念,與其針對音樂教育所抱持的寬廣之世界觀。

鈴木教學法的中心理念,乃在於透過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為學習者與其家庭帶來豐富愉快的精神層面,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進入美好的新世界。
鈴木先生如此崇高的理想,普遍獲得世界各國音樂教育界的一致推崇,其組織包括了國際鈴木協會,以及世界各大洲際組織與國家組織等常設性學術機構,共同推動著國內與國際間的各項音樂交流活動。


迷思之二:鈴木教學法為團體教學法

許多學校所組織的音樂社團活動,或其他教學中心,經常以鈴木教學法的名稱,進行一位教師同時指導多名學生的團體授課方式,如此一來,實無法有效的提供正確的教學步驟。亦因此,鈴木教學法經常被錯誤的引導與曲解。

每當引介鈴木教學法時,往往呈現的是一大群孩子正進行著團體拉奏的情境,除了訝異於竟然可以有這麼多孩子共同演奏小提琴,且其中不乏許多極其年幼的孩童共同參與拉奏外,另一方面,則容易誤認為鈴木教學法乃是採用團體授課的方式進行教學。鈴木教學法的課程設計,經常是以每週一次的個別課為主軸,再佐以每月一次的團體課以提昇學習樂趣與動機,教師可依據孩子本身的學習狀況給予適當的進度與教材,因材施教仍是不變的定律!

迷思之三:不會認譜

鈴木教學法具有其特定的教學步驟,能教導三歲的孩子開始正確而愉快的拉奏小提琴或其他樂器。這其間的過程正如幼兒學習語言般,是先由說話開始,認字其次。也正因如此,孩子透過豐富的音樂環境與適切的鼓勵,建立起良好的基礎與培養對於音樂的濃厚興趣。當孩子循序漸進的建立起穩固基礎後,即可進行認譜的教學過程。經由適切的教學步驟,鈴木學生毫無疑問的可以具備優異識譜能力。


迷思之四:母語式教學法是否需要先學日語呢?

母語式教學法即是採取成功率幾可達百分之百的幼兒學習本國語言的模式,而非先要學習日語。

所有嬰幼兒學習母語的方式是一種最自然與有效的方式,鈴木鎮一先生即將此過程,導入幼兒音樂學習的幾項步驟中。簡述如下-豐富的音樂環境與聆聽/充滿鼓勵的學習/反覆與累積/教師-家長-學生(鈴木三大基石)/向其他幼兒學習/小步驟學習與主教材之運用/學習認譜。

鈴木教學法非常重視家長的參與,讓孩子在家中學習音樂時,能提供最佳的環境。此外,鈴木教學法對於教師的培訓過程,更是採取非常系統化與積極的方式進行。

迷思之五:僅採用單一固定教本之教學法

鈴木先生認為音樂即為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溝通橋樑,如果能透過音樂學習而讓孩子接觸到一些偉大作曲家的作品,將會是一種美好的體驗。同時,由於主要教材的一致性,孩子們可以共同演奏相同曲目,使得學習充滿著樂趣與動機。此外,鈴木老師亦將依據學生的個別能力與需求,給予適當的輔助教材,以建立起良好穩固的基礎。


鈴木教學法並非立基於狹隘的「音樂教學法」框架中,它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一套哲學理念,一項值得終身奉行的原則,是一個尊重人性的教學法。

鈴木教學法的中心理念,是希望所有的教師,家長,與學生,能夠將音樂的學習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並鼓舞著大家於面對音樂、面對生活的同時,更當面對自己的一種人生態度。

鈴木教學法中的教學技巧與音樂的傳授,是需要建基於對人性的熱愛,也僅有具備這種認知,音樂的教與習,才能成為孩子成長中,最豐碩寶貴的果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您提出有關孩子音樂學習的相關問題